邹地人士孟轲(也就是孟子)拜见魏惠王,惠王问道:“老先生,您不远千里而来,也是能对我的国家提供利益吗?”孟子答:“君主您何必言利呢?有仁义就足矣!如果君主只为国谋取利益,大夫只为家谋取利益,士民百姓只为自身谋取利益,全国上下均只言利、逐利,国家就危险了。未见仁爱之人抛弃亲眷的,未见忠义之人将国君抛到脑后的。”魏惠王点头说:“对。”
起初,孟子师从子思,曾问治理百姓首要之事是啥。子思给出的回答是:“先为人民谋取福利。”孟子比较疑惑:“君子教化百姓,讲仁义就可以了,何必谈利益呢?”子思说:“讲究仁义,目的是给人民谋取福利。上位之人不行仁德,下层百姓就要流离失所;上位之人不施道义,下层百姓就会尔虞我诈。这才是最大的不利啊。因此《易经》上说:‘利益,就是要从道义上让万物和谐而不相害。’又说:‘利益可以让人安稳生息,从而推崇高尚的品德。’这才是最大的利益啊!”
司马光点评说:子思、孟子所说的是一个意思。惟有施行仁义的人,才明白它的好处,没有仁义的人是不会知道的。因此孟子对魏惠王直接讲仁义而不说利益,是因为所谈话的对象不同!
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,推行仁义的原因是因为能为百姓带来利益,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,上位者当有一颗仁义之心。有仁义之心的人会受到大众的青睐,特别是为官者。老百姓也有一双雪亮的眼睛,评价起当地的执政者通常会说他们在任期间干了哪些事,给百姓带来哪些便利?此为政绩;其次,老百姓可能就有点八卦啦,会口口相传为政者带有传奇色彩的私生活啥的,这会涉及道德品性的评价。那些有才干且真正能为民办事并办成事的官员,在规划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还着眼于长远,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应。他们在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同时往往也会获得老百姓的爱戴。
当然也有为官者,吃喝拿卡要,多管齐下,在其位不谋其政,旁观者或同流合污,或冷眼观之。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时间长了,利益受损之人会采取行动,贪官举报就是这么来的,都是当官者没有仁义之心的缘故啊。
